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创立于2011年,学校位于贵州省威宁县海边街道银龙社区滨海大道旁(八中旁边,工贸学院斜对面)。在校园内可见草海湖全景,视野开阔,交通便利、环境优美,文化气氛浓烈。是全国唯一一所民汉双语中等职业学校。
学校依托“救书”、“救人”、“救学科”的精神,注重培养人才,传承民族文化,促进区域经济发展。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前提,以抢救民族文化为重点,以提高知识技能为抓手,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,以确保同步小康为目标。注重培养家政服务与管理、民族音乐与舞蹈及彝文文献翻译研究、整理、传承、文化艺术、旅游景区导游、宾馆酒店管理、农业实用技术、生产经营等人才的培养,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跨越发展,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贡献。
办学以来,学校先后被贵州省民委列为“民汉双语服务基地”、“贵州省彝文古籍人才培养基地”;被贵州民族大学列为“双语教学实习基地”。学校文化底蕴深厚,师资力量雄厚,设施设备先进,校风校纪严明,学习氛围浓郁,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境地。
学校坚持“救书”、“救人”、“救学科”为办学宗旨。小班化,关注每一名学生成长;多目标,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,根据学生学习情况,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促就业、提升学生基础知识促升学为主要目标;树自信,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感、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感。
其次,在我校就读的中职学生,学习期满一个学期后,可以参加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高中、中职学籍互转测试,择优选拔进入高中学习,被选拔的学生其学籍转入所录取的高中学校。对有意参加测试的学生,我校会着重培训其文化基础课程,提升其测试能力。
以生为本,高质量、规范化办学。学校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升学率,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办学主线,实行封闭办学。加强学校管理,构筑平安校园。课堂上通过前置性学习、小组交流、班级汇报、总结巩固、延伸拓展等五个基本程序,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,在自信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,在课堂上高效的学习,立体的成长。
学校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上千部彝文古籍资源、独特的民汉双语教学模式,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民族语言文化、民族音乐与舞蹈,及时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,提高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和信心,迅速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,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升学机会。
学校以“先做人,后成才”为育人理念,努力将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乐园,学校通过县庆活动、火把节、花山节、读书节、体育节、艺术节、彝族年等节日活动,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,在团结协作、在竞争拼搏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意志,全面提高综合素质。
办学以来,学校坚持以培养身心健康、人格健全、基础厚实、素质全面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,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。学校自2012年3月正式招生教学以来,现已连续毕业五届共计600多名学生。毕业后的学生分别被大方县慕俄格管理处、大方县顺德项目投资有限公司、百里杜鹃管理区彝族文化研究所、六盘水市彝源海发展责任有限公司、大方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、大方县奢香古镇运营管理有限公司、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聘用,从事着双语教学、古彝文翻译研究、彝族文化传承等工作;有的在民间从事着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工作;有的考上大学继续深造。数十名本科毕业的学生经过在我校学习古彝文考上研究生,目前正在各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。
学校自建立以来承担了大量的脱贫攻坚的技能培训、致富带头人培训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培训和三女(持家女、家政女、刺绣女)培训以及少数民族口语(主要是彝、苗、布高中毕业学生)培训、苗族双语(语言无障碍)培训等等。组织编制了果蔬种植与管理、畜禽饲养和疫情防治、蜜蜂的养殖、魔芋的捉植与加工、食用菌的种植与管理以及家政、电商的教材10余套万余册。自2012年以来先后在大方县、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、赫章县、威宁自治县等地区对贫困人口技能培训了5659人次;致富带头人培训了4563人(次),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培训了3899人(次);三女培训了1157人(次);彝、苗、布高考学生口语培训了879人(次);苗族双语(语言无障碍)培训了386人(次);全省古籍修复培训96人(次),全省古籍翻译培训86人(次);各项培训总共16725人(次)。